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太行山和晋陕大峡谷
走进黄河之春的路书
2014年的4月11日到29日,我们这一伙老知青又踏上了自驾游的旅程,这是我们“黑土情深老知青摄影旅行团”继海南西沙之旅后,今年的第二次相邀出行。这是一次经过大家反复磋商,精心策划的行程。路途遥远,道路险峻,主要景点偏僻闭塞,对我们来说有许多的未知数,新奇、惊险、刺激,更多的是挑战。4月12日哈尔滨和北京的战友在北京汇合,13日一大早就出发了,当天行车600多公里当直达河南的林州。第二天就开进了太行山山麓,参观红旗渠,游览太行山大峡谷,探访太行深处的郭亮村。而后,再向西南直奔山西的河津禹门口,这里是晋陕大峡谷的出口,黄河在这里冲出了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吕梁山的悬崖峭壁,奔流了700多公里,结束了在晋陕大峡谷里的流程,豁然变宽,流入华北平原,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禹门口是我们晋陕大峡谷之行的起点,从禹门口开始沿着黄河一路北上,先后到了山西河津的禹门口、吉县的壶口、临县的碛口、河曲的娘娘滩和罗圈堡、偏关的老牛湾;陕西黄帝陵,延安,延川的乾坤湾、小程村,佳县的香炉寺、白云山、神泉堡;内蒙古的托克托。从晋陕大峡谷的出口到入口,反复折返于山西和陕西直间,途中6次跨过黄河,一直到达了晋陕大峡谷的入口内蒙古的托克托,穿越了整个晋陕大峡谷。我们自南向北沿着黄河,朔河而上,跟着春天的脚步,乘着接踵而至的春潮,树枝吐绿,小草返青,盛开着的桃花、杏花和梨花始终伴随着我们,满目春色,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和享受了黄河之春的韵律。一路走来,太行山的巍峨险峻,晋陕大峡谷中山与河、水与石较量的千里奇观,黄河蛇曲的九曲十八弯盛景,黄河水由清变黄的地质地貌,断壁残垣的古长城和即将消失的千年古镇,黄河文化的传承和演变,火一样的黄河民俗民风,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历史纪念地。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一次又一次地陶醉。我们一行12人,年龄最小的62岁,最大的68岁,自己开着车,行驶在悬崖峭壁之间,滚石脱落的沿黄公路上,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山间小路中。住窑洞,吃农家饭,和当地老乡唠家常。我们端着相机,攀上险峻的高山绝壁,下到幽深的谷底,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肯错过任何一次拍照的机会,矫健的身影仿佛还是40多年前兵团战士的模样。俗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此次太行山、晋陕大峡谷之行,确实让我们又“张狂”了一把。
我们为这次自驾游起了一个名称:“行摄太行山、晋陕大峡谷——豫晋陕蒙之春自驾游”。


战友富家柱编辑了10集幻灯片,孙世峰撰写了20篇博客,由玉英也陆续发表了20多篇日志,翔实、精彩、细腻、生动地记录了我们这次旅程。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艰辛之旅,是一次内容丰富的探索之旅,是一次团结和谐的开心之旅。正如战友孙健说的那样:在沿途景区“我们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在和时间赛跑,我们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们在感受战友们的深情厚谊,我们在感受退休生活的美好,此行终生难忘”。


行车路线:
北京——林州——河津——吉县——黄帝陵——延安——延川——平遥——碛口——河曲——偏关——托克托——乌兰察布——北京(回北京的战友)
乌兰察布——正镶白旗——哈尔滨(回哈尔滨的战友)。
行程安排:
4月11日,哈尔滨的战友出发,当晚抵达北京,行车1200公里;
4月12日,哈尔滨和北京的战友在北京集合;
4月13日,从北京出发,行程604公里,当天抵达河南省林州市,住林州宾馆;
4月14日,上午参观红旗渠,午饭后,游览林州太行山大峡谷的桃花峪景区;
4月15日,上午再一次前往林州太行山大峡谷,乘景区的中巴游览太行天路;下午驱车抵达辉县万仙山中的郭亮村,行程67公里。参观郭亮村,住郭亮村的“崖上人家”。
4月16日,上午,继续在郭亮村参观,主要景点有:郭亮村以前进出村子的天梯,悬臂公路、郭亮洞。下午驱车352公里抵达山西省的河津县,当晚住河津。
4月17日,从河津出发,驶上山西境内的沿黄公路,游览河津黄河大桥、晋陕大峡谷的出口——禹门口和黄河沿岸风光。行车吉县100多公里,抵达黄河壶口,放下行李即前往壶口瀑布景区参观,晚上住壶口宾馆。
4月18日,早上再一次进入壶口景区拍照,上午10点多钟离开山西一侧的壶口景区,过黄河大桥,进入陕西。中午抵达黄帝陵景区,午饭后冒雨拜谒黄帝陵。傍晚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住延安。
4月19日,在延安参观。先后参观了宝塔山、王家坪、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枣园等革命旧址。午饭后驱车前往延川县土岗乡乾坤湾景区,到达景区后先赶到黄河乾坤湾拍照,晚上住在土岗乡小程村窑的一家洞式农家院。
4月20 日,在小程村周边拍照,在村主任的引领和指点下,我们先后来到了有着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之称的碾畔村,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窑洞,展现黄河蛇曲奇观的清水湾和群山环抱之中山崖古庙的会风寨。
4月21日,在延水关过黄河大桥,进入山西,前往平遥古城参观,晚上住平遥古城内的晋泰生客栈。
4月22日,上午继续在平遥古城参观,下午离开平遥,顺路参观晋中的常家大院,傍晚到达榆次,看望我们的老领导原兵团64团政治处主任韩宗康。,晚上住榆次。
4月23日,前往山西著名的碛口古镇,在这里住了两个晚上,先后游览了碛口古镇、古村落李家山、西湾古村和碛口古镇的黑龙庙,乘船游览黄河,拍摄有着“黄河魂”之称的黄河水蚀岩画,在当年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合影留念。
4月24日,继续沿着沿黄公路行进,在山西的临县的克虎寨西渡黄河进入陕西的佳县,先后参观了香炉寺、白云山和神泉堡中共中央旧址。
4月25日,经榆林在陕西的府谷再次过黄河进入山西保德,走了一段沿黄公路到达河曲,在河曲登上了明长城遗址,俯瞰黄河上的娘娘滩,意外地看到了明长城脚下即将消失的古村落——罗圈堡,并拍摄到了黄河日落的景观,晚上住河曲。
4月26日,前往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到达“万里黄河第一湾——老牛湾”,参观黄河人家老牛湾村,午饭后途径万家寨水电站,再一次西渡黄河,进入黄河在晋陕大峡谷的入口,内蒙古的托克托县。
4月27日,前往黄河岸边的神泉生态地质公园,隔着黄河遥望浩瀚的库布奇沙漠,沿着黄河寻找托克托古镇旧址。
4月28日,结束了太行山、晋陕大峡谷的全部行程,开始返程,我们在乌兰察布分手,北京的战友,当晚回到北京。哈尔滨的战友沿内蒙古东西大通道,当晚住在内蒙古的正镶白旗。
4月29日,哈尔滨的战友安全回到哈尔滨,此次“行摄太行山、黄河晋陕大峡谷——豫晋陕蒙之春自驾游”圆满结束。
太行人民多壮志 誓把河山重安排
我们的太行山、晋陕大峡谷之行刻意选择了首先参观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和辉县的郭亮村。这是两个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惊世奇迹。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林县(现为林州)人民为摆脱“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面貌,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苦战十年修建的水利工程。


步入红旗渠景区的大门,仰望“条条渠道绕太行”的红旗渠,“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们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歌声又在耳边响起。这是一首我们这些老知青再熟悉不过的老歌了,当年我们在纪录片上看到过红旗渠,红旗渠的精神曾经激励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成为我们历经磨难,意志和信念更加坚强的动力。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久已敬仰的红旗渠,亲眼目睹他的雄伟和壮美。
沿着悬在半山的水渠,我们最先看到了青年洞,清澈的漳河水穿山而过,从洞口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水渠,洞口的上方是郭沫若同志题写的“青年洞”三个大字,旁边悬挂着一面鲜红的共青团团旗。青年洞是引漳入渠的关键工程,是红旗渠主干渠最长的隧洞,洞长616米,加上洞口的砌筑623米,洞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为每秒23立方米,总工程量19800立方米。青年洞从地势险恶的太行山山腰穿过,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几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更为艰难的是,当时的口粮标准低,吃不饱,只能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充饥。由各公社挑选的青年突击队,“宁愿苦战,不愿苦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挖山不止,用了一年零五个月凿通了隧洞。为了表彰青年们的功绩,红旗渠全面竣工后,把这个隧洞命名为“青年洞”。站在高悬于太行绝壁之间的青年洞前,我们神情庄重地凝望,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真是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困难时期,没有先进的施工设备,仅凭着一把铁锤,一只钢钎,靠着身背肩扛,就开凿出了这样一条隧洞,只有时代的精神和信念才能让他们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在青年洞的侧面的山崖上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题写的“山魂”两个大字,苍劲有力,寓意深远,既是对这些太行儿女的赞誉,也是对后人的鞭策,把英雄的太行儿女誉为“山魂”,他们当之无愧。


青年洞的侧面就是刀削般的峭壁,抬头看不见山顶,低头望不到谷底。在红旗渠施工过程中,悬崖峭壁上的风化石经常脱落,滚下山来伤人,一只由共产党员带头的排险队,用一根粗绳子把自己悬挂在绝壁的半空中,手握一根长杆,剥落松动的岩石,飞崖排险。现在贴着峭壁修建了一条供游人们参观的悬梯,狭窄的悬梯只能一个人通过。虽然我们都已年过六旬,为了亲身体验一下当年的勇士们飞檐走壁的感觉,我们攀上山崖上的悬梯,头上是高耸入云的绝壁,脚下是万丈深渊,我们手把着护栏,双腿有些发颤,拍照时还有一点心惊胆战。

沿着一条当年施工时开凿的悬臂小路,我们来到虎口崖下,虎口崖像一个张开的巨型虎口,上颚突出峭壁,下颚与峭壁削齐,口腔里正好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为了抢时间,当年的施工人员就吃住在这里,他们自豪地说:“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人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为了永远记住在这里风餐露宿的勇士们,后人把这里命名为“神工铺”。
红旗渠干渠边竖立着几座铜像,其中有一组是一位农民模样的人站在一个水盆前,水盆里面装满了水,水上漂浮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是一根标尺,不远处有一个人竖着一根测量标杆。这组铜像再现了当年一位农民发明的土法测量的情景。红旗渠这样一个复杂浩大的工程,用这样近似于原始的测量方法,这在当代水利工程建设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即将离开红旗渠景区的路上,我们看见巍巍太行山的崖壁上刻着一组浮雕,浮雕展示着当年开凿红旗渠时的场景,其中一个浮雕是一位建设者的巨型头像,岩石的纹理使头像的面部布满了沧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情地凝望着改变了的大好河山。当年荒凉的山岭,如今已是林木成荫,山花烂漫;贫瘠的土地上,嫩芽出土,春苗茁壮,绿如碧毯;大小灌渠连着座座水库,清澈的渠水缓缓流过,一湾春水绿如蓝。
红旗渠从开工建设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在演变着。当我们亲临红旗渠,重温“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故事时,“精神”、“理想”、“信念”再一次拨动着我们的心弦。红旗渠正是用振奋的精神,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刻在太行山上的丰碑。
十三个农民的伟大工程——郭亮洞
在太行山的深处,崇山峻岭上有一个绝壁上的村庄——郭亮村。郭亮村距离河南辉县70公里,海拔1752米。相传郭亮村是一个源于西汉末年的原始村落。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名字叫郭亮,起义失败后落败山西,后人为纪念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把曾经是起义队伍大本营的小村落命名为郭亮村。最初郭亮村只有几户人家,全都姓申,申氏家族曾是元末南京的官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时将申家发配青海,途中在山西逃散,一小部分躲进太行山,隐居到了郭亮村。
20世纪70年代以前,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多年以来,村里只有一位青年参军走出了大山。村民们进出大山只有一条被称为“天梯”的崎岖小路,小路是用石块依山铺设的,许多路段是坡陡近90度岩石,人们只能攀着在岩石上凿出来的石坑上下,背着东西进出一趟,真比登天还难。为了走出大山,1972年村主任申明信带领12位村民,开始在悬崖峭壁上劈山凿洞,从1972年开工,到1977年5月竣工,历时5年多,用坏了4000多把8磅的铁锤,消耗了12吨6棱钢钎,硬是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长1300米的悬臂公路,村民王怀堂为此献出了生命。



我们有幸找到了当年带领村民修路的三任村主任之一的申明凯老人,当年劈山开路的唯一历史见证人。年近九旬的老村长坐在家门口编着小筐,身边放着一袋子山楂片,边编筐,边卖山楂片,一点也看不出这就是当年开路的功臣和英雄。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想给老人拍张照片,开始被老人拒绝了。当我们问起当年开凿郭亮洞的事情时,老人一脸漠然,不愿意多说。似乎那是一件过去了很久,很平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倒是我们大家买了许多山楂片之后,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同意我们给他拍了照。

我们的汽车停在山下的停车场,改乘景区的中巴上山,中巴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一侧是刀砍斧剁般的峭壁,高的看不见山顶;一侧是一眼望不到的深渊,深的不敢往下看,崖高谷深,险路重重,进入郭亮洞,洞内的石壁上凸凹不平,清晰地留着当年开凿的痕迹。每隔不远就有一处挖开的天窗,当年这些天窗是用来倾倒土石渣的,意想不到地解决了洞里的照明问题。透过天窗就会看见,山势独特的太行万仞石壁。只有亲身走一次十三位农民开出的这条悬臂公路,才会体会到十三位农民的胆识和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会真切地感到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给郭亮村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我们来到郭亮村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山崖上,石缝间,桃花、杏花争相绽放,山坳里成片的梧桐树开满了淡紫色的梧桐花,清新淡雅。村子里的一条石板路上,是一排石头砌筑的老屋,有些人家的门楼上还保留着古老的石雕,门斗里,斑驳陈旧的木板门讲述着沧桑历史,鲜红的对联和民俗浓郁的门神,展示着主人一家的勃勃生机。走进村子仍然可以看见一些年代久远的石磨、石碾,还保持着古朴的老样子。如今的郭亮村已经有80多户320多口人了。作为河南太行山麓万仙山风景区的一个主要景区,几乎家家是客栈,人人搞接待,旅游经济使这里的村民多了一条致富的门路。我们住的“崖上人家”就是一个专门用来接待游人的三层小楼。崖上人家依山傍崖,与郭亮洞一堑之隔,站在门前的山崖上就可以看见对面的悬臂公路和郭亮洞,脚下是幽深的峡谷,四周是陡峭的石壁。第二天,我们专程来到了“天梯”的上口,顺着“天梯”往山下走了一段,亲身感受一下爬“天梯”的险恶,之后又徒步穿过郭亮洞,身临其境的感觉,再一次让我们震撼。
郭亮村峻秀的自然风光,十三位农民开凿郭亮洞的创举,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许多摄影家和画家把这里作为创作基地,影视工作者把这里作为外景地。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些郑州清华美术学院前来写生的师生,山崖上,石屋前,鲜花盛开的梧桐树下,师生们三三两两,挥笔作画,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画中之画。



沿黄公路风光无限
走出太行山大峡谷,我们一路直奔陕西的河津县,这里是山西沿黄公路的南端,也是晋陕大峡谷的出口。在晋陕大峡谷黄河的两岸,山西和陕西各沿着黄河修建了一条沿黄公路,山西的沿黄公路南起河津的鸽子庵隧道,北至偏关的万家寨。沿黄公路是国家为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修建的扶贫旅游路。我们决定进入晋陕大峡谷的第一段行程,就是要走一走山西的沿黄公路。
从河津到壶口100多公里,一路上风光无限,我们走走停停,不断地停下来拍照,足足用了大半天的时间。

xxxxx
从河津县城出来,行驶了十几公里,穿过鸽子庵隧道,我们就来到了黄河岸边,这是我们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到黄河,亲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激动、兴奋、感慨、自豪,百感交集。黄河流过了72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浩浩荡荡地奔流向南,两岸峭壁对峙,狭窄的河口形如门阙,河水紧束腰身,挤过口门,这个口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禹门口,也称为龙门。传说禹门口为夏禹所凿,《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明理学家薛瑄曾写诗描绘:“连山忽断禹门开,中有黄河滚滚来,更欲登临穷胜景,却愁咫尺会风雷”。此时的黄河正值枯水期,水量不大,口门上游的沙滩都裸露出来了,没能看到大河奔流,汹涌澎湃,“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壮观景象。但是两岸挺拔的峭壁,色彩斑斓的岩石,夹持着静静流淌着的黄河水,“一山劈作两峰开,中有黄流万里来”的景色,仍然展示着祖先们治理黄河的伟大功绩。



离开禹门口,我们开始踏上了沿黄公路。山西一侧的沿黄公路,紧紧贴着黄河,修筑在吕梁山上,公路随着山势盘旋,坡陡、路窄、弯急,有许多路段从山崖中劈山而过,上面是悬在头顶的岩石,靠河一侧是百丈悬崖,路面上不时还有散落的滚石。在禹门口我们向当地人询问沿黄公路的路况时,人家告诉我们,车可以走,但是要注意塌方和滚石脱落。我们这些60多岁的老人自驾走沿黄公路,惊险,刺激,状况不断,不能不说是一种冒险。常言道无限风光在险峰,一路走来,吕梁山的奇峰峻岭,河对岸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公路边上的黄河人家,桃花、杏花簇拥着的窑洞,黄河上漂浮着的小船,目之所及,到处是美景,每一个美景都让我们感到新奇和震撼。中午我们吃饭时,当地的老乡告诉我们,去壶口有两条路,一条是绕道吉县,路况好,一条是继续走沿黄公路,路况险峻,因为刚刚经历了沿黄公路的惊心动魄,开始打算绕道走好路。但是又有些舍不得沿黄公路上的景色,最后还是决定继续走沿黄公路,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这些老头老太太是不是太疯狂了。

天地造化乾坤湾
陕西延川黄河古道上的乾坤湾,在晋陕大峡谷的中段。离延安130公里,离延川县城50公里,黄河对岸是山西的永和县。我们在拜谒了黄帝陵,参观了延安的革命旧址之后,中午离开延安前往乾坤湾。在计划这次自驾游行程时,我们在网上搜索了有关晋陕大峡谷延川段的旅游景点,路书上规划了在延川要看的几个地方:乾坤湾、黄河蛇曲、碾畔民俗文化村和小程村千年古窑洞。傍晚,当我们来到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这几个景点竟然同属于乾坤湾一个风景区,方圆不过十几公里。
进入乾坤湾景区,我们径直赶到乾坤湾观景平台,观景平台设在乾坤湾对面的山崖上,居高临下,乾坤湾的全貌尽收眼底。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U型大弯,河水绕着中间突出的半岛,缓缓流过,整个半岛酷似一个被黄河托起的太极图,岛上的两个小村庄如同太极图上的阴阳鱼。传说中华始祖伏羲氏正是在这个河湾的启示下,创立了太极八卦图和阴阳学理论。在乾坤湾的左侧,有一个鞋子形状的沙洲,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在河之洲,人们把它叫做“鞋岛”,因为它正处于陕西和山西之间,也叫“秦晋岛”。乾坤湾的右侧是一个S型大弯,上下游贯通起来,展示着黄河九曲十八弯的蛇曲地貌。乾坤湾的两侧,一边是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一边是晋北吕梁山脉,峭壁险峻。这些地质奇观构成了雄浑、大气、壮美的乾坤湾全景图。正如山崖上的乾坤亭上写的那样:“天地造化乾坤湾,羲皇推演太极图”。站在山崖上俯瞰,乾坤湾“凝聚了天地之灵气,集聚了九曲黄河之神韵,外延苍莽,内涵深邃”,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从不同的角度拍照,力求拍到乾坤湾的全景,直到太阳已经落山,光线模糊了,还有些意犹未尽。第二天一早和傍晚又两次来到了这里拍照。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成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乾坤湾周边的清水湾、延水湾、漩涡湾等,形成了这里最大、最好看、最密集的蛇曲。为了找到观看和拍照蛇曲的最佳位置,我们开着车闯进了陕北高原的沟壑之中,崎岖的黄泥土路,雨后更加湿滑难走,深深的车辙足有二、三十公分,路上几乎看不到有车辆通过,有好几次我们望而却步,都不敢继续往前走了。欣赏黄河蛇曲盛景的欲望,给了我们“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动力,在当地老乡的指点下,我们几经辗转最后还是找到了会峰寨和清水湾。清水湾和会峰寨都是观看黄河蛇曲的最佳位置,黄河在清水湾转了一个305度的大弯,放眼望去,高原梁峁,惟余莽莽,巍峨群山,重峦叠嶂,一条大河逶迤在黄土群峦之间,在山谷里东西冲撞,千回百转,蓄势待发。会峰寨之所以叫会峰寨是因为在黄土高原的群山之中,一座山峰拔地而起,一条山路直通山顶,山峰的顶尖上是一个山寨,名为会峰寨。因为山形酷似华山,人们也把它叫做“小华山”。这座山的山底下就是清水关古渡口,黄河转山而去。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朋友,黄河以它的英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和朗诵词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黄河蛇曲是黄河水变黄的地方,从陕北高原流淌下来的支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涌入黄河,水流在这里变缓,河水逐渐由清变黄,这才造就了亘古不变的黄河。不知道是黄河蛇曲造就了晋陕大峡谷?还是晋陕大峡谷孕育了黄河蛇曲?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让黄河在这里横空出世。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深情地凝望着黄河,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此时,我们才体会到不看黄河蛇曲,就不算真正看到了的黄河,就不算走进了晋陕大峡谷。


望着河面上渐渐远去的小船,“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条船,几十几条船上,几十几根竿,几十几个艄公来把船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一曲根据陕北佳县船工李命思口中记录的这首黄河船夫曲,在黄河岸边口口相传了70多年,2014年唱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深情委婉的歌声,似乎还在演绎着黄河的古往今来,述说着中华伟大的母亲河的沧桑巨变。
沟壑梁峁中的浓浓黄土情
在乾坤湾我们住的土岗乡小程村,是一个藏在陕北黄土高原深处,紧靠黄河的小村庄。环境的静谧,村民的质朴,使得这里至今还较好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陕北的民俗风情。


1997年,著名民俗民族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来到这里写生时,看到了这里的乾坤湾和黄河蛇曲的奇观,看到了被遗弃的古村落和千年古窑洞,看到了村民造型简约,淳朴粗犷的剪纸艺术,看到了村民们保留着的原始工具,意识到小程村是一处难得的黄河文化遗产。他欣然提笔,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若不见民族魂,阳阳初照,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个保留完好的古村落。经过他的多方奔走,社会各方面出资,村民们自助,启动了小程村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碾盘村黄河古村落遗址保护工程,美国福特基金会也出资进行了赞助。

小程村有两个自然村,一个是现在的村民居住地,一个是保留着历史原貌的碾盘村。我们住的村主任郝随艳家的农家乐旅店,就在村口高岗的一个小院里,院子的东侧是一幢二层的窑洞式旅店,底层整齐地排列着5个半圆形的窑洞拱门,拱门里半边是一扇木门,门上挂着鲜艳的花布门帘,另一边窗台上是四四方方的窗格子,窗户上贴着火红的剪纸。后来我们发现,我们所见到的窑洞门脸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不同的是木门和窗户的装饰有的精致,有的粗狂,门帘有的鲜艳,有的素雅。郝村主任一家人也都住在这个院子里,按照陕北的习俗,通常每家的窑洞都是背靠大山,面朝南,并排着有四、五口窑洞。郝村主任家好像也是五口窑洞,他的父母也和他们住在一起。我们进到老人居住的窑洞,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窑洞,洞门口靠窗户是一铺大炕,炕的里边是烧火做饭的炉灶,炉灶和火炕之间有一个石头垒成的池子,上面培育着地瓜秧,绿莹莹的像是一个巨型的盆景,给窑洞里增添了生机。窑洞的最里面摆放的箱子柜,古色古香的,细微之处无不展现着传统的黄河民俗风情。整个窑洞最显眼的墙壁上,贴着一幅习近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照片,说明了遥远的黄河古村也在与时俱进。


村主任郝随艳特别好客,第二天亲自领着我们参观碾盘村。碾盘村在小程村后面的一个山洼里。村主任把我们带到村子对面的一个山梁上,给我们讲述了碾盘村的历史。碾畔村原来叫碾盘村。因为村子里住着郭、冯、郝三个姓氏的人家,据说都是黄河对岸的山西迁移过来的。郝村主任对我们说,碾畔村的先人们特别注重风水,整个村子顺着山势呈人字形,村子的一角建了一座关帝庙,当时三个姓氏分住在三个院落,每个院落的门前都摆放着一个磨盘和一个碾盘,磨盘在左,碾盘在右,寓意为左青龙右白虎,祈安赐福。所以人们把这个村子叫做碾盘村,随着时光的推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什么时候,碾盘村改成了碾畔村,可能是取黄河河畔谐音的缘故吧。



碾畔村是一个古窑洞群,这里的窑洞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为了保护这些古窑洞,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都已经搬出去了,剩下的人在这里看管这些古窑洞,多数是年事已高的老人。我们来到这里时,遇到一些村民正在维修进村的道路和大门,这里将辟为碾畔村黄河民俗博物馆,成为乾坤湾风景区的一个景区。碾畔村的古窑洞背山向阳,三五成排,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长时间无人居住的古窑洞,门损窗歪,墙皮脱落,院墙倒塌,风度残年,亟待整修。然而,古窑洞的苍凉,也正好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黄河人家的民俗风情和历史传承,展示了黄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凝重的底蕴。有一排窑洞的门上分别贴着“黄河系列”、“农耕系列”、“农村工匠”、“油灯旱烟”等标签,从窗户的缝隙往里面看,分别存放着村里搜集上来的农具、木工工具和各式各样的油灯,据说现已征集到了3000多件,从这些尘封了多年的物件中,可以看到古老的黄河农耕文化的缩影。


入夜时分,我们找到了当地一位有名的剪纸艺人,请她为我们表演烛光剪纸。延川的剪纸是陕北剪纸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构图简练、风格淳朴、造型生动,线条粗壮。我们看到的剪纸作品,一般都没有外轮廓,直观而又形象逼真。冯彩兰是一位50多岁的陕北婆姨,是小程村民众多间艺人中一位心灵手巧,才艺出众民间艺术家。她在自家的窑洞里,当场给我们剪了一幅十二生肖的剪纸。为了让我们感受陕北妇女灯下剪纸的传统意境,冯彩兰在窑洞里点上了一根蜡烛,烛光下,一把剪刀,一叠红纸,不用事先画图样,剪随心动,即兴而作,剪刀和红纸在她的手里上下飞舞,几分钟,一张惟妙惟肖的剪纸就完成了。现场表演,让我们再一次领会了陕北的乡土气息。陕北剪纸和陕北民歌、陕北秧歌,表现了火一样的陕北民俗,黄河风情。

即将消失的古村镇
晋陕大峡谷里有很多古村、古镇,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村镇日渐隐退,甚至正在消失。
山西的碛口,历史上是一个水陆换装的水旱码头,西接陕甘宁和内蒙古,东连晋京冀,明清和民国期间人称九曲黄河第一镇。滚滚而来的黄河从上游奔腾而下,湫水河携带着大量泥沙涌入黄河,泥沙挤占了黄河河床,河道在这里猛然缩窄,形成一段长达数公里的大同碛,大同碛是黄河上的第二碛,壶口为第一碛。河道在这里突然变窄,流量陡增,落差达十几米,湍急的河水打着旋涡,咆哮着冲向下游,汹涌激荡。河底是成片的孤石,险滩密布。“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有胆量有经验丰富的老艄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口中行船。历史上,商人们利用黄河北上南下运输货物,晋陕大峡谷中的黄河,河道时宽时窄,水流忽缓忽急,显然不是一条理想的黄金水道。但是比起黄土高原上的崎岖山路,还是便利得多了。航行在黄河上的船筏到了碛口,不敢继续下航,船上的货物在这里弃水走路,碛口古镇随着水旱码头的兴旺日益繁荣起来。“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这句当年流行的民谣,形象地说出了碛口古镇船筏云集,商铺林立的繁荣景象。黄河水运在晋陕大峡谷的黄河两岸造就了数不清的码头和渡口,城以港兴,港以城荣,峡谷里村镇集市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光是在碛口周边就形成了一个包括碛口、三交、孟门、招贤在内的古镇群。水运的繁荣成就了这些古村镇,水运的消退使这些古村镇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代公路网的建设,特别是山西和陕西都在峡谷里沿着黄河修筑了一条沿黄公路,大峡谷里已经看不到黄河船筏云集的场景了,大多数古度荒弃,许多沿黄古镇开始沉寂,甚至正在消退。






我们来到碛口古镇时,正值黄河春季枯水期,河滩上布满了裸石,河水聚集在狭窄的河床里,涌进碛口,水量虽然不大,仍然是浪高数尺,急流勇进。走进碛口古镇的大街小巷,透过沿街的石板小巷,幽深的高墙大院,锈迹斑斑的木门铁环,门庭若市的商铺,还可以看到昔日商贾林立的痕迹,不过这些店铺、货栈大多已经该做旅游接待,销售旅游纪念品了。古镇最高处的黑龙庙,曾经是过往的艄公和商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地方,如今虽然也有当地人前来朝拜进香,但多数的是慕名来此寻找古镇遗迹的游客。

在离碛口大约3公里的山峁中,隐匿着一个神奇的古村落,因为是李姓家族所开发,所以名为李家山。站在山下仰视,整个村子建在两道山梁上,山势呈70度角,错落有致的一排排窑洞,羽翅般展开,两山之间有一个突出的山峁,当地人把它比作凤凰的头,左右两山形如同凤凰展翅。据说当年两户李姓的晋商在风水先生的点拨下选中了这里,于是两家在此大兴土木,竞相比富,其奢华程度现在仍然随处可见。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来此写生时感慨道:“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就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很难找到”。我们来到这里时正是桃花、杏花绽放的季节,满山的枣树刚刚吐出绿芽,李家山就沉浸于其中,难怪人们会把它称之为碛口晋商的“乡间别墅”。



从北京出发时,战友们提议,这次晋陕大峡谷之行,有许多地方是革命老区,我们应该找一个老区的学校,看望一下革命老区的孩子们。在碛口西湾村,我们带上自费买的学习用品和衣物,来到了这里的希望小学,学校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学生们集合在操场,我们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希望和祝福。



沿着黄河一路北上,像碛口、李家山这样的古村落还有很多,在黄河河曲段的娘娘滩,我们在寻找明代古长城时,意外地走进了明长城脚下的古村罗圈堡。罗圈堡历史上是一个兵营,明朝时为了抵御匈奴,从偏关的老牛湾,经河曲到保德,沿着黄河修筑了长达百余公里的长城,罗圈堡就是诸多守军营盘中的一个。

随着历史变迁,兵营逐渐也能变成了古村落,也曾经很兴旺过。而现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罗圈堡,是一片苍凉寂寞,古长城断壁残垣,村子里空空如野,到处是无人居住的老房子,石片砌筑的围墙东倒西歪,雕刻精致的房檐垂落着,悬在半空,锈迹斑斑的门板摇摇欲坠,破旧的窗棂残缺不全。我们走进一户深宅大院,从门前墙壁上雕刻着大“福”字和院内影壁墙的装饰,可以看出大院的主人曾经是一位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现如今早已人去屋空,留下来的只有厚厚的黄土,满屋的灰尘和可以作为古董的各种用具。村子的中心有一个造型别致的戏台,梁柱凋零,破旧不堪,周围蒿草丛生,堆满了玉米秸秆,戏台前宽阔的空地告诉我们,这里也曾人头攒动,红红火火。现在村子里居住的多是些留守老人,在长城脚下我们见到了一位正种地老人,走到近前一问,老人已经80多岁了。老人告诉我们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也都搬了出去。



晋陕大峡谷之行,无论是延川的碾畔村,还是临县碛口的古镇群,还是河曲的罗圈堡,这些黄河岸边的古村镇,无一例外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传承着古老的黄河文明,演示着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都是黄河流域的历史见证。然而,长期的风雨侵蚀,战火硝烟的破坏,加之人为的损害,使得这些古村镇风度残年,岌岌可危。如果不及时抢救,再过几年来到罗圈堡时,所能看到的可能只有一堆瓦砾和残土了。想到有些地方不遗余力地编故事,斥巨资制造假古董,而这些实实在在的历史遗迹却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山与河、水与石的较量
晋陕大峡谷临县往北一直到府谷、保德,黄河的东岸有一段水蚀地貌奇观,人称“水蚀岩画”,又称“黄河天书”,更是被人们誉为“百里画廊”和“黄河之魂”。
黄河的一条条支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涌入晋陕大峡谷,原本就不宽的河道越来越窄,湍急的水流直击岸壁,千百年来惊涛拍岸,山与河、水与石激烈的较量,加上风雨侵蚀,岩层风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黄河沿岸独特的水蚀地貌,举世罕见的地质奇观。


我们从碛口乘车走沿黄公路北上,在一个叫开阳村的渡口上船,乘船观看水蚀岩画,这一段是黄河水蚀岩画最壮观的地方。因为正值黄河枯水期,船走了不远就停在了河滩上,在河滩上观看拍照更加得心应手,甚至可以攀上岩画仔细品味岩层的纹理变化。绵延数十公里的黄河岸壁,犹如一幅长卷浮雕,看不到首尾。阳光直射在岩画上,金光灿灿,在光影的作用下,凹凸不平的水蚀岩层,呈现出金黄、赭黄、淡黄、赤红几种不同颜色,勾勒出千奇百态的图形。有的像是一幅巨型的字画,上面刻满了象形文字,酷似甲骨文;有的如同滴水穿洞的钟乳石和石笋,纹理细腻的栩栩如生;有的如行云流水,惊涛骇浪,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多奇形怪状的图案,任凭你去想象,或是一匹奔驰的骏马,或是一头温顺的小鹿,或是一条跳跃龙门的黄河大鲤鱼……。只要你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就会有所发现,就会找到美感,就会被这气势磅礴,惟妙惟肖的岩画所震撼。



惟余莽莽的老牛湾
从河曲出来,沿着沿黄公路继续北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被称为“黄河入晋第一湾”的老牛湾。清凌凌的黄河水,在万仞峭壁的峡谷里缓缓流淌,两岸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把河水映衬的碧波荡漾,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里的黄河会是这般清秀、温顺、平和。


现在看到老牛湾的青山秀水,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下游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1993年开工,2001年竣工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中游规划的8个梯级中的第一个梯级,是引黄入晋的起点。水利枢纽的百米高坝抬高了上游水位,高峡出平湖,形成了长达数十公里的库区。库区内蓄水量增加,水流放缓,泥沙沉淀,河水变清,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调节。因为我曾经组织参与了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所以,更加感受到了万家寨水利枢纽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老牛湾是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始建于明代的长城蜿蜒在黄河岸边的悬崖峭壁上。在老牛湾,有两个老牛湾村,一个在山西,一个在内蒙古,两个老牛湾村中间隔着一道沟壑,万家寨水利枢纽蓄水后,水位提高,河水倒灌进入这条沟壑,现在两个老牛湾村只能隔水相望了。据说站在内蒙古一侧的老牛湾村,可以看到一段伸向黄河之中的古长城,也是因为万家寨水利枢纽蓄水,淹没了一部分城墙,才呈现出了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奇观。因为我们没能过到内蒙古的老牛湾一侧,所以没能清晰地拍到这一壮观的景色。山西一侧的老牛湾村顺着山势而建,石头房子,石头围墙,就连烟囱都是石头垒的,当地的老乡说,老牛湾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石头。村子的四周是古长城的城墙和烽火台,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就像是一座坚固的城堡。


晋陕大峡谷中的红色印记
我们的晋陕大峡谷之行,也走了一条红色旅游路线。1947年春,蒋介石、胡宗南调集23万兵马围剿陕甘宁解放区,3月8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先后到过延川、清涧、子长、安塞、靖边、佳县等12个县,38个村庄,陕北高原的沟壑梁峁中,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这些过去只是在历史文献上,在革命传统题材的电视片上看到的地名,也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每到一地我们都要向当地人询问,尽可能找到那些革命旧址,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在延安,我们登上了宝塔山,参观了王家坪、杨家岭和枣园,在延安革命博物馆的毛泽东塑像前合影留念。“毛主席领导我们打江山”的歌声始终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枣园窑洞里的灯光,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延安——我们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你的身旁。
带着延安传递给我们的激情,我们进入了革命老区延川。在清水湾返小程村的路上,无意之中我们发现在右侧的山洼里有一处毛主席旧居。这是一排坐西向东的窑洞,四周是一圈土墙,中间是一个门楼,大门紧锁着,现已无人居住了。院墙里有一块当地政府里立的石碑,上写着:“刘家山毛主席旧居”。赶巧有一位打柴的老汉从这里经过,老汉70多岁,毛主席住在这里时,他只有10来岁。他向我们讲了一些毛主席住在这里的事情。1936年5月2日,毛主席率领东征山西的红军从清水关和铁罗关西渡黄河,在这里短暂休息,住了一夜。当时住的就是靠边上的4孔窑洞中左数第3孔,房东叫刘登山。毛主席住过的那间窑洞前还竖立着一尊毛主席的塑像,院墙上放着一个烧香用的瓦盆,看得出来,当地的村民经常过来给毛主席敬香。后来我们才知道,1936年红军东征,1947年转战陕北,毛主席曾三次路经延川的30多个村庄,行程300多公里,在关庄乡王家圪凸村、南河乡干家河村、稍道河乡古里村、杨家圪台乡杨家圪台村、土岗乡刘家山村住过,现在保护完好的仍有7处。



在碛口,我们找到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红军东渡黄河登岸的高家塔渡口。1948年3月23日下午1时,毛主席从对岸的吴堡县川口渡口上船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东渡黄河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国革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当年毛主席登岸的地方竖立着一个纪念碑,碑高27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27年(1921年—1948年),纪念碑的底座是8个台阶,象征着8年抗战,碑文上写的是:“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据当地有关史料记载,毛主席上岸后深情地凝望着转战了13年的陕北,说了一句:“陕北是个好地方”,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水面上漂浮的冰排,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说到陕西的佳县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说起佳县城南5公里,黄河岸边白云山上的白云观,许多人都会联想起那段毛主席登上白云山,在白云观中抽签的故事。1947年10月18日和22日,毛主席两次来到白云观,18日那次,毛主席游览了白云观以后,看到始建于明初,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对陪同参观的延川县委书记张俊贤说:“这些都是文化遗产,都要保护下来,不要毁了,你明天就出个布告要保护”。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的这句话,“文革”期间白云观才没遭到破坏。10月22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当地的庙会,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再次来到白云观,和老百姓一起逛庙会,和道长交谈,还蛮有兴致地抽了一个签:“四十三签,上吉,日出扶桑”。我们来到白云观的真武大殿前,看到庭院里耸立着一块天然花岗岩石碑,石碑是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蔡竹林同志提议,在毛主席登上白云山50周年竖立的,碑文是蔡竹林同志撰写的:“九六年五月八日,我偕同仁游白云观,道长介绍:四七年九九重阳,毛泽东主席由当时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陪同,与四乡群众一起观看佳县群众剧团演出的晋剧《反徐州》。毛主席站在戏台的左侧,道长请主席在中间就座。主席说,我个子高,把后面的老乡挡住看不好。我很感动:毛泽东主席看戏都要想到群众。毛主席注定要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政治规律,一切国家,一切朝代,一切政党都无法摆脱这个规律”。由此我们想起了在佳县城中看到毛主席题词纪念碑。1947年,毛主席撤离延安后,曾两次来到佳县,在佳县住了100多天,大部队进驻佳县,粮食供应不上,有的人提出宰杀牲畜,毛主席坚决反对,说:把驴和牛杀了,明年老百姓春耕怎么办,部队再困难也不能杀牲畜。毛主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的题词。人民的领袖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才打心眼儿里爱戴人民领袖,这才有了佳县农民李有源唱出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佳县城西7公里有一个神泉堡村,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的驻地,1947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来到神泉堡,在这里住了57天。在神泉堡党中央、毛主席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在此期间,还产生了《土地法大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等重要历史文献。2001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的旧居和中央机关旧址辟为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展馆分为“扭转乾坤”、“运筹帷幄”、“鱼水情深”、“走向胜利”四个部分,是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驱车赶到这里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纪念馆已经关门了,工作人员和附近的老百姓,看到我们这些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老年人,十分感动,破例打开了所有展室的房门,让我们参观,几位老乡主动围过来一边给我们当向导,一边做讲解员。工作人员还发给我们每人一枚毛主席像章和一份纪念馆简介。



从开始走进晋陕大峡谷沿途的革命老区,走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土地上,我们一直处于激动和亢奋之中,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坎坷历程,高瞻远瞩的运筹帷幄,时时在我们的眼前重现。特别是党中央、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水乳交融的鱼水深情,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坚定了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我们一行12人都是老知青,都是中共党员,每一个人都为我们党有这样的光辉历程而自豪和骄傲。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走进晋陕大峡谷,浓重的西北口音,浑厚响亮的陕北和晋北民歌始终伴随着我们,感动着我们,为我们的旅途增添了光彩和愉悦。在延安杨家岭,一位陕北老汉在路边用笛子深情地演奏陕北民歌,悠扬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乐曲,回荡在宝塔山下延河水边。笛声吸引了许多过路的游人,大家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围拢过来,跟着乐曲忘情地唱了起来,每个人唱的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情真意切,几位年龄大一点女同志眼睛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后来一问,她们中的许多人是来自贵州的一个旅行团。我的老伴儿也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激动得热泪盈眶了。


来到陕北和晋西北,我们的旅途始终与陕北民歌相伴,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民歌的民情民意,民歌是真正的民众自己的歌。源于生活,出自乡土,土气,土得掉渣,大气,大的宽广,美气,美的撩人。无论是在崇山峻岭之间,还是在曲曲弯弯的山路,在中国革命的纪念地,在波涛汹涌的黄河边,都能听到洋溢着泥土芳香的民歌。悠扬抒情,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律婉转,抒发着西北人的喜怒哀乐。
在延川土岗乡的小程村,我们住在村主任家窑洞式的农家院,村主任叫郝随艳,是一位40岁左右的陕北汉子,廋高的个子,黝黑的脸庞,憨厚质朴的眼神里透着陕北人特有的精气神。他和他的父母一家人也都住在这个小院子里,除了我们一行人,院子里还住着一些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他们是专程来这里写生的。晚饭时,村主任过来看看我们吃的合不合口,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地道的陕北饭菜,一边夸赞村主任婆姨的厨艺,餐厅里谈笑风生,几句话说来,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村主任更是被这火热的场面感染,情不自禁地提出给我们唱一首陕北民歌,说话间村主任出去了一趟,再进屋时头上扎起了白羊肚子毛巾,西服换上了羊皮坎肩,站在屋子的中间:“羊兜兜儿手巾头上戴……,浑厚高亢的歌声在小屋里激荡。村主任一连唱了好几首,纯正的西北乡音,韵味十足的平腔和高腔,让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原汁原味的民歌。

在碛口古镇,我们请了一位导游,是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和我们说起陕北民歌来,津津乐道,在去景点的车上拿着对讲机就给我们唱了起来: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不能留,走路你走大路,莫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拉话解忧愁,住店你住大店,不要住小店,小店里贼娃子多,操心把你偷……”。地道的陕北韵味,回味无穷。歌声中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语,表达着晋陕地区人们最美好的爱恋。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黄土高坡上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枣树林里嫩叶吐绿,树下山花烂漫,空旷的山野里,让我们触景生情,导游带头唱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们也放开嗓子,大声唱了起来。在碛口黑龙庙的戏台上,一位导游独自登上台,唱起陕北民歌来。还有一位在黑龙庙门口卖旅游纪念品的妇女,旁若无人地唱着陕北民歌,字正腔圆,嗓音圆润,引来许多人围观。听当地人介绍,她原来是县上文工团的,特别喜欢唱歌。

- 作者:杨连地
- 链接:https://yld.netlify.app//worka/article011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