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寻访大漠古道 探秘青藏天路
2008年8月末,我正式退休了,退下来的几天后,我和老伴就进行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旅行。我们从西宁出发,坐着一台越野吉普,先是向甘肃方向,翻越大阪山、祁连山,途经河西走廊,到达甘肃境内的张掖后,进入戈壁滩,沿途参观了酒泉市、嘉峪关、敦煌的莫高窟、沙鸣山和月牙泉。然后折回青海方向,翻越当金山,进入柴达木盆地,到达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交汇处的格尔木。从格尔木出发,我们踏上了青藏公路,开始了青藏高原之旅。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穿越可可西里、藏北高原,一路经过安多、那曲、当雄,一直到拉萨。历时11天,行程2000多公里。一路走来,所见所闻,令人怦然心动,魂牵梦绕,至今难以忘怀。回来以后,总想写点东西,抒发些感想,无奈脑顿笔拙,力不从心,迟迟不敢动手。还是在老伴的反复鼓励下,终于下定决心写下了如流水账般的散记。
重 访 塔 尔 寺
来到青海的第一站,就是拜访塔尔寺。从西宁出发,开车15公里,便到了位于湟中县的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嘎巴大师的诞生地,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其他五处分别为: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是布伦寺和甘肃的卜楞寺)。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是仅次于布达拉宫的第二大喇嘛教寺院。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寺前自东向西一字排开的八宝如意塔是塔尔寺的标志性建筑,记述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八大功德。全寺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经堂、长寿佛殿等殿堂、梵塔依山随势而建,错落有致。寺内红墙金瓦,飞檐重叠,松青柏翠,经幡飘舞,气势恢宏,十分神圣和庄严。塔尔寺还是典型的藏文化的象征,寺中的壁画、堆绣、酥油花被称为塔尔寺“三绝”。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形态各异的酥油花,喇嘛们用各种天然颜料调和好的酥油,塑成栩栩如生的奇花异草,千姿百态的珍禽走兽,景色壮丽的青山绿水,形象逼真的历史人物,展示了塔尔寺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十年前我去西安开会,会后顺路来到西宁,看望多年未见的伯父,其间年近八十的伯父带我参观了塔尔寺。伯父是在全国解放前夕从黑龙江省双城老家参加的人民解放军,随军南下一直打到徐州,转业后来到青海,长期从事民族和宗教事务工作,撰写了许多有关藏传佛教的文章,结交了许多少数民族和佛教界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塔尔寺的主持。伯父离休后,家人多次劝说其落叶归根,返回黑龙江老家,但是他舍不得那些朝夕相处的朋友们,一直坚持留在青海,留在他的那些活佛、喇嘛朋友中间,直到病逝他乡。我们这次来到青海,之所以第一战先来到塔尔寺,也是想借此佛教圣地缅怀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民族宗教事务工作的伯父。在寺内喇嘛的指点下,我和老伴点燃了一盏酥油灯,双手举过头,再捧到胸前,躬身献到佛前,请佛祖保佑伯父在天堂安息。

远 眺 日 月 山
从塔尔寺出来,翻过海拔3820米的拉鸡山,这是我们来到青海所遇到的第一个高山垭口,驱车来到位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交汇处的日月山。站在公路边上,放眼远眺,山峦起伏,峰岭高耸,群山环绕,山青如茵。
日月山古称赤岭,因石土赤红而得名,在我们这一侧看到的一南一北两座乳峰却是绿草铺盖,山花绽放。两座乳峰形似日月,藏语称之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之为“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因此,后人把其称为日月山。
日月山是唐蕃古道的分界,是内地经青海前往西藏的咽喉要道,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山两边自然地貌,风土人情迥然不同的景象,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藏汉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创美好生活,是那样的和谐。传说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就是在这里泪别汉土,进入西藏蕃地的,开创了藏汉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后人在日月山南北两座乳峰上修建的两个纪念亭,在随风飘舞的经幡映衬下,显得那样神秘而庄重,仿佛依然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为人称颂的不朽史诗。

寂 寞 的 青 海 湖
在当地的司机兼向导的引领下,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开进了牧民的草场,沿着草原小路,汽车直接开到了青海湖畔。八月末的青海湖,天气渐凉,许多影视作品和照片图画上常见的满地金黄的油菜花大多已经收获,剩下的几片油菜地和绿茵如毯的草原与湖水交相辉映,把秋日的青海湖装点得别样绚丽。此时大多数候鸟尚未回迁,湖上一片寂静。我们来到湖边时,满天的乌云正在脱节、散开,厚厚的积云和湖水连在一起,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湖水被染得深绿深绿的,深绿中还夹杂些淡灰。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水,波澜壮阔,浩瀚缥缈。在这里,我们几乎没见到多少游客,偶尔看到几位牵着马的牧民,悠闲地漫步在湖边,眼前的青海湖是那样的宏伟壮观,是那样的沉寂,是那样的原生态。
雨 中 过 祁 连
结束了在西宁周边的旅行,我们驱车前往甘肃的张掖,开始了寻访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的行程。从西宁到张掖330多公里,计划中午赶到。早晨出发时阴云密布,天气不是很好,走到煌源县境内时,下起了小雨,虽然能见度很低,但是沿途云雾低垂,细雨蒙蒙,雨中过祁连山,另有一番风情,丝毫没有因为天气影响我们的兴致。
走出西宁不远,山路崎岖蜿蜒,路两旁的树木越来越少,连绵起伏的山坡,被绿草覆盖着,在阴霾的天色映衬下,一片黑绿。雨中放牧的牧民赶着牦牛和羊群,悠闲自得地漫步在半山坡,好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雨打草地见牛羊的高山草场美景,使我们在风雨交加中大饱眼福。

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汽车开始通过大阪山隧道,隧道全长1530米,就其长度算不上全国之最,然而这条隧道之所以闻名,一是它的海拔高度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二是它在国内首次应用了一系列防冻、防寒、保温技术,并为日后修建青藏铁路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许多实验数据和技术支持。

当路边的地势逐渐平坦,出现了成片的青稞地时,我们来到了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在距离县城最近的地方,我们停了下来,举目远眺,雨雾中的县城若隐若现。这里是伯父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伯父从部队转业来到青海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就是中共门原县委宣传部。从西宁出发,沿途现已是二级公路,我们的越野吉普车还跑了两个多小时,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是多么偏僻,伯父从门源去趟西宁需要经历怎样的千辛万苦。为了赶路,我们没有进县城,站在路边,以县城为背景,拍了张照片,留为纪念。
西宁到张掖,最好看的路段应该是翻越大阪山,横穿祁连山。大阪山山势陡峭,山路曲折,哑口海拔3940米,许多山峰的海拔达到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不化。汽车盘蜒在耸山峻岭之间,时而落入深谷,时而飞上山颠,数不清的U型弯道,让我们在群山中找到了“飘逸”的感觉。进入祁连山,山路的地势普遍增高,在这里几乎感觉不到是在翻山越岭,倒像是在绵延起伏的丘陵和茂密的森林中穿行。
经过青甘交界的峨堡镇,我们来到了甘肃境内的民乐县。此时,已经雨过天晴,山路逐渐趋缓。不一会,一马平川的河西走廊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路旁绿树成荫,成熟了的庄家泛起层层波浪,我们好像回到了熟悉的东北大平原。河西走廊水足土肥,光照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中午时分,我们按计划到达了张掖。张掖,人称“金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马可波罗曾在这里停留了一年之久。陪同我们的人介绍,张掖有许多十分悠久的历史遗迹,月氏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西夏大佛寺,以及独具特色的裕固族风情等等。可惜我们的行程安排得太紧,没有时间光顾了。我们在城中的一个路边店,吃了一顿张掖风味小吃“臊子面”,简单、可口、又很便宜。


在这里,我们换乘了一台丰田4500越野吉普车,开车的是一位撒拉族小伙子——小韩,小韩曾多次拉着国家科考队和外国探险者,往返于青藏线上,还深入过三江源、可可西里无人区,有着丰富的经验。此后的十多天里,小韩一直陪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古丝绸之路和青藏高原之旅。
亲 历 戈 壁 滩
从张掖出来,踏上了兰州通往嘉峪关的高速公路,这是一条沿着祁连山,横贯戈壁滩的金光大道,它把现代文明和浩瀚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在这条路上,寻找古丝绸之路的痕迹,领略西部大开发的建设场景,有如往返于当今和远古之间的时空隧道。
戈壁,蒙古语的原意是“土地干燥和沙烁广阔”,是沙漠边缘的一种地貌形态,主要由烁石和粗沙粒构成。新修的高速公路路况很好,车也不多,我们的汽车一路疾驰,眼前基本上是一望无垠的荒漠,难怪当地人曾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来形容戈壁滩。然而,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段戈壁,看到的不仅仅是干涸和苍凉。
出张掖大约四、五十公里,高速路边上开辟了一块平台,专供过往车辆在这里停车,观看著名的张掖丹霞地貌。我们也在这里停了下来,站在平台上,放眼望去,大片的奇岩怪石,一眼望不到边,场面壮观,气势磅礴,鬼斧神工般的造型,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张掖的丹霞地貌也因此被《中国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评为全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在茫茫的戈壁,寻找绿色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跑出去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才能偶然见到一簇簇顽强丛生的骆驼刺,从路边伸向大漠深处,还有那在旱风中摇曳的胡杨树和红柳,向我们传递着生命的信息,使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人类抵御风沙的脚步。当路边出现了一汪湖水,或者一条小溪,你一定会看到绿树、农田和几户人家,会看到那些憨厚质朴的戈壁人。
路过酒泉时,我们特意开车在市区里转了一圈,目睹一下这个矗立在茫茫戈壁中的现代卫星城的风采。实际上真正的卫星发射场距离酒泉市区还有上百公里,而且不对外开放,我们只好在酒泉市区里找一下戈壁滩中现代化的感觉了。

这条路上还有一道气势恢宏的风景线,那就是被称为“风电巨无霸,陆上三峡”的风力发电场,绵延数十公里,一排排不停地转动着的发电机,在大漠中傲然挺立,今日的戈壁滩更加令世人刮目相看。
遥 远 的 嘉 峪 关
傍晚,我们来到了嘉峪关。说嘉峪关遥远,不单单是说它的地理位置遥远,更加遥远的是这座边关古城所历尽的沧桑,是那些历代演绎的动人故事。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是明长城建筑中最为壮观,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索无青天。”这是古人对嘉峪关的描写。
我们是第二天早上来到古城堡遗址参观的。清晨,边关的朝阳泼洒在城墙上,金光灿灿,光彩夺目。



多 彩 的 敦 煌
说起敦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莫高窟,其实敦煌的多彩,不仅仅是因为有莫高窟。
在前往敦煌的途中,先是路过玉门,虽然已经是八月末,在车上我们仍然感受到了那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如果不是在路边上看到一些采油机械,很难把这里与大油田联系起来。在一个叫瓜洲的地方,我们使出了高速公路,直奔敦煌。瓜洲与新疆接壤,距离哈密百十公里。这里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充足,盛产的西湖哈密瓜,也叫瓜洲密瓜,备受国内外青睐。这个季节正是瓜洲密瓜收获的季节,瓜农们沿着公路摆摊卖瓜,瓜摊一个连着一个,长达一公里,成为戈壁荒原中不多见的一道风景。我们在瓜摊前停了下来,先是买了两个尝一尝,新鲜的密瓜又脆又甜,在内地从来也没有吃到过这样的好瓜,就连我这个血糖稍高,不宜吃甜食的人,也忍不住吃了好几块。大家当即决定多买几个,作为路上的补充给养。

大约下午四点多钟,我们来到了久已向往莫高窟,离景区下班只剩下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了,我们顾不上看一下周围的景色,直奔洞窟。莫高窟又叫千佛洞,至今保存完好的洞窟有492个,游客们需分组参观,在导游的引领下,每组游客一次只能参观十个洞窟。莫高窟是一个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窟。虽几经战乱的破坏,外国列强的掠夺,国中歹人的偷窃,以及长期以来的失养失修,却丝毫也没有影响其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动人魅力,历史在这里凝固了。我们象朝圣者一样,虔诚、庄重、仔细、认真地参观了每一个洞窟,那反弹琵琶的飞天女,向我们孜孜不倦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朽文化。正如余秋雨在《莫高窟》一文中写的那样,在这里可以“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学文化”,“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
晚上我们在敦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距敦煌市区十多公里的沙鸣山、月牙泉,沙鸣山是我们此行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沙漠,骑着骆驼,漫步在浩瀚的沙海,伴着随风作响的驼铃声,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犹然而生,骆驼队把我们从山下载到山上,再从沙山载到月牙泉,在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中,竟有一湾这样的清泉,不能不叫人感叹大自然的奇迹。

富 庶 的 柴 达 木 盆 地
敦煌到格尔木,是一段跨越甘肃、青海两省,地理条件复杂,地貌变化多姿,风土人情各异的路程。从敦煌出来,沿途的绿色越来越少,开始还可以看到微微泛黄的草地,逐渐演变成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再往前走,我们所看到的是戈壁和沙漠相互交错,连成了一片,接近阿尔金山时,路边连绵起伏的丘陵,蜿蜒数十公里,丘陵上覆盖着厚厚的黄沙,随风流淌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沟沟壑壑,在沙海中涌起金色的波涛。翻越阿尔金山,高山雪峰迎面扑来,当金山口海拔4100米,是我们出发以来登上的第一个4000米以上的高山哑口,缺氧的反应非常明显。下车拍照时,司机小韩告诉我们,上到4000米高度,所有的动作都要放慢,要象老头、老太太那样,慢慢地走路,以克服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我们学着做了一下,效果还真挺明显。
翻过了阿尔金山,进入青海省西北部,眼前就是柴达木盆地了,“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的意思。这里的风貌与甘肃那边截然不同,远处雪峰高耸入云,时隐时现,近处绿草如毡,牛羊成群,沟叉湖泊,波光粼粼,特别是东达布湖泊群,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到处呈现着恬静的富庶。据有关资料介绍,柴达木盆地矿产十分丰富,有白(盐)、黑(煤炭)、金(石油)三原色聚宝盆之称。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察尔汗盐湖。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盐湖,丰富的钾镁盐资源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钾镁盐生产基地。更加令人惊叹的是,架在达不逊盐湖上的万丈盐桥,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全都穿过达不逊湖,其中公路桥长达32公里,全部是用盐铺筑而成,这座桥没有护栏,没有桥墩,路面平坦、光滑、顺直。司机小韩告诉我们,它的养护方式也很独特,当路面出现坑洼时,养护工人只需往坑里添上一些盐,铺平,再洒上点水,就可以了。路过万丈盐桥时,我们看到十几吨的载重汽车,几十节的火车往返于盐桥,
这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奇迹,应该是举世无双的。

阿 克 塞 的 故 事
从敦煌到格尔木,还要特别说一下阿克塞,这是因为途经这里时,发生了一段令我们非常感动的故事。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是一个位于甘青交界处的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整个县城坐落在大漠深处难得一见的绿洲之中,县城不大,却是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街道干净、整齐,中午时分,到处是一片恬静。站在城中你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川,草原,和波光粼粼的高山湖泊,置身于形状各异,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房之中,仿佛是来到了世外桃源。后来在资料中了解到,就是这样一个古朴典雅的小县,被当地人称为“百万黄金地,塞外聚宝盆”,曾经是全国的百强县之一,是甘肃省县市中的首富。
中午,我们按计划赶到这里,在县城边的一个叫“阿尔金山餐馆”的小饭店,吃上了一顿哈萨克风味十足的午餐。这个饭店不大,一共只有五、六张桌子,但却非常干净,店主人对我们这些远道来的客人,更是非常热情,服务也很周到,饭菜的价钱也很便宜。饭后,我们忙着在饭店的门口拍照留念,上车赶路。大约走了七、八十公里,才发现有一个背包不见了,背包里装着路上用的一些钱,更叫人着急的是,老伴的身份证也在包里,出发前我们已经订好了从拉萨返回北京的飞机票,身份证丢了,剩下的路就不好走了,搞不好只能回到格尔木,一路坐火车、汽车返回了,还没有开始的西藏之行,完全有可能就此半途而废。是不是拉在刚才吃饭的饭店里了,抱着这一线希望,我们立即调头原路返回,汽车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饭店门口,我和司机小韩几乎是冲进饭店的,一进门,店主人就迎了上来,笑着说,“是来找包的吧”,随手一指吧台,“估计你们一定会回来找的”,看见失而复得的背包静静地放在吧台的明显处,心里特别激动,随手拿出200元钱,硬是往店主人手里塞,然而店主人只是憨厚地笑了笑,却怎么也不收。无奈我们只好又是道谢,又是施礼,千恩万谢地离开了让我们永远铭记的“阿尔金山餐馆”。

这意外发生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阿克塞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叫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哈萨克族人美好善良的心灵。这应该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初 走 青 藏 天 路
傍晚,我们来到格尔木,格尔木市是我国管辖面积最大的市,辖区面积1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格尔木为蒙语,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这里也是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交汇处,我们将在这里沿着青藏公路,踏上前往拉萨的青藏高原探险之旅。
在西宁我们决定去西藏时,事先做了一些进藏的准备,在西宁的亲属为我们测了血压,高压、低压都比平时高出二十左右,亲属告诉我们这是高原反应,基本上属于正常状况,他们还为我们准备了一桶医用氧气,和路上备用的食品,司机从家里找来两件军大衣。在格尔木,我们每个人又买了一套保暖内衣。即使这样,出发前仍然有些忐忑不安。说句老实话,能够去西藏,从来就没有列入过我们的人生计划,是一件想都不敢想事情。何况这次是在我们六十多岁的时候,单车独走青藏高原,前面的路况怎么样不知道,高原反应能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当时西藏的安全形势如何不知道。然而探秘青藏高原的诱惑,促使我们坚定不移的出发了。去经历一次生理和心理的考验。
(8月31日从格尔木出发)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天还没有亮,我们就从格尔木出发了,车上反复播放着韩虹的那首《天路》,走在天路,听《天路》,身临其境,更加体会到这首歌的情深意切。不一会便进入了绵延起伏的昆仑山,公路顺着山势而修,随弯就弯,随坡就坡,没有遇到想象中的那种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几乎感觉不到是在翻越昆仑山。快到昆仑山口时,太阳从群山中冉冉升起,站在高山之巅,迎着初升的太阳,心中充满了自信和自豪。让我们想起了陈毅同志1954年4月途径昆仑山时写下的《昆仑山颂》:“峰外多峰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平”。这首诗对昆仑山的描述是再贴切不过了。
(迎着初升的太阳驶入昆仑山)
玉珠峰,是我们此行最近距离看到的雪山,它银装素裹,巍峨挺拔,俯视群山,难怪有人把它称之为“玉皇大帝的小女儿”。
昆仑山口,海拔4767米,山口上的玛尼堆、经幡随风飒飒作响。在这里矗立着两座纪念碑,一座是标识昆仑山口的纪念碑,碑上刻着“海拔4767米”的字样;另一座是纪念为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治多县委副书记、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的纪念碑。两处纪念碑上都系满了哈达,以表达人们对“万山之祖”和“可可西里勇士”的崇敬。
五道梁,汽车翻过昆仑山口,来到了一个叫五道梁的地方。书上介绍,五道梁是青藏线上考验高原反应的关口,虽然海拔只有4665米,但是由于气候恶劣,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百分之四十,人称青藏高原的“鬼门关”。如果能够顺利通过五道梁,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继续前进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虽然有些不适的感觉,但完全可以承受。因此,带来的氧气瓶一直没有启用。
神 奇 的 可 可 西 里
从格尔木出发时司机小韩就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通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如果幸运的话,可能看见藏羚羊。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藏羚羊的毛绒十分珍贵,在黑市上被称为“软黄金”,因而盗猎藏羚羊的活动一度曾相当猖獗。近年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濒临灭绝的藏羚羊才慢慢地多了起来。
可可西里地区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不同的地理概念。“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只是可可西里地区的一部分,整个可可西里地区是一个包括西藏、青海、新疆相毗邻的羌塘草原、阿尔金山、昆仑山、三江源、可可西里等几个大的自然保护区的统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当今保护的最完好原始自然生态区域,平均海拔都在4600米以上,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有“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之称。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里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的乐园。据有关资料介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里的哺乳动物多大29种;鸟类多达54种,其中大部分是候鸟。
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平行向前延伸,雪山在天地之间环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高寒草原,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被那些雪山融化的涓涓细水形成的季节性河流,串联起来,把可可西里装点得优美而又神奇。
突然,小韩把车停住,连声喊道,“快看藏羚羊”,只见距离公路四、五百米的地方,几只藏羚羊时隐时现,我们急忙下车拍照、录像,虽然距离远了一些,但我们已经感到很幸运了。没有想到,好戏还在后头,接下来,我们连续看到了好几群藏羚羊,少的有五、六只,多的有十几只,离我们最近时只有二、三十米,有一群藏羚羊就在公路边上,让我们大饱眼福。或许是保护活动已见成效,我们看到的藏羚羊对路人并不怎么害怕,特别是看到许多藏羚羊沿着青藏铁路悠闲自得,与铁路和谐共处,抹去了我们对修青藏铁路会不会影响藏羚羊的生存环境的担心。一路上,我们还有幸看到了许多野驴、和黄羊。值得一提的是,在可可西里当地政府和群众建立了许多野生动物保护站,其中有的站是内地青少年和大学生自发捐款建立的,正是这些保护站,日夜守卫着可可西里的安宁。也正是因为如此,让我们看到了保护可可西里的希望,愿神奇的可可西里永远神奇。
唐 古 拉 山 历 险
汽车进入唐古拉山区,山路起伏难行,路况越来越差,冻土的膨胀使柏油路面变成了“搓板路”,形式各异的险路也接踵而至,首先是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口,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二高度,这里气候多变,忽而骄阳似火,忽而风雪交加,风火山也是因此得名。按着出发时安排的行程,我们应该在三江源的沱沱河沿夜宿,使过沱沱河大桥,来到沱沱河小镇,一方面因为到达沱沱河的时间,刚刚过中午;另一方面被称之为沱沱河宾馆的旅店,空无一人,实在没法入住。和司机小韩一商量,决定继续赶路,翻过唐古拉山口,连夜赶到那曲。
唐古拉山藏语的意思是“高原上的山”,终年风雪交加,号称是“风雪仓库”。司机小韩讲,过唐古拉山口,十次有九次要遭遇暴风雪。开始,我们的汽车在高耸入云的雪峰中穿行,山下绿草青青,山中悬崖陡峭,山顶白雪皑皑,朵朵白云漂浮在群山峻岭之间,简直就是一幅幅天作地造的壮美画卷。然而好景不长,越往山上走,天上的云层越厚,起初还可以在厚厚的云层缝隙中看到一缕阳光,后来竟飘起了雪花。迎面从山口下来的汽车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小韩告诉我们,肯定要在暴风雪中过唐古拉山口了,汽车慢慢地爬上了半山腰,狂风卷着漫天大雪向我们扑来,四周一片白茫茫,能见度最多不过二十米,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就像在茫茫雪海中漂浮的一叶小舟,小心翼翼地跟在一辆载重汽车后面,循着前车的车辙,缓慢地开往唐古拉山口。除了司机小韩外,汽车里的我们几个人,紧张的连大气都不敢出,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顺着雨刷器刮开的一小块光亮,不错眼珠地盯着眼前的路况。此时,汽车已经攀上了5000多米的高度,我们竟没有感觉到,也许顾不上感觉已经出现的高原反应。多亏了小韩精湛的驾驶技术和对路况的了如指掌,把我们顺利地带上了唐古拉山口,带到了此次行程的最高点,5231米,这也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山口上矗立着一座新修的雕塑,是日夜驻守在雪域高原的人民解放军的象征。这里还有一处兵站,就是我们常常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英雄的唐古拉兵站。当我们在山口下车拍照时,高原反应非常明显,呼吸困难,头重脚轻,迈步就像踩在棉花堆上一样,两腿软绵绵的,加上山口上呼啸着的大风雪,站都站不住。我们匆匆忙忙地拍了几张照片,赶紧回到了车上。下山的路越走越亮,还没到山下就云开雾散,湛蓝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美丽富饶的羌塘草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进入了西藏,来到了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秀 美 的 羌 塘 草 原
进入藏北高原,首先来到了辽阔的羌塘草原,这里是我国的五大牧场之一,是牧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从唐古拉山口到那曲,基本上都是冻土地段,路况差,养护难度大,正赶上青藏公路全线大修,许多地段过往车辆需要下道绕行。在安多,大批载重汽车排成长龙,在公路上艰难地慢慢爬行。原本只需两个小时路程,我们走了四、五个小时,晚上七点多钟才到达安多。在安多吃晚饭,由于海拔高,饭店用高压锅煮面条,一锅面条煮了半个多小时。接着我们连夜赶往那曲,到那曲时已经是半夜十二点多了。坐车跑了二十几个小时的路,应该是很疲劳了,可是高原缺氧的反应,使我们一会一醒,怎么也睡不踏实。

第二天,我们早早醒来,仔细观看进入西藏以来停留的头一个重镇。这里是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最重要的补给站,著名的唐蕃古道横穿南北,出了那曲城区,开阔的草原如同一幅画卷展现在眼前。从没见过这么蓝的天,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白云在草原深处和草地连在一起,仿佛站在草地上伸手就可以摸到云彩,在这里天地合一,天地融合,充满了诗情画意;散落在浩瀚的草原之中的牦牛帐篷和帐篷顶上随风飘舞的经幡、风马旗,成了羌塘草原独有风景,引来了大批中外游客;放牧在草原上的牦牛和羊群,珍珠一样镶嵌在白云和绿草之间,像是在为人们演奏着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不朽乐章。如果不是亲身来到这里,你怎么也想象不出羌塘草原的安宁、广袤、壮丽和秀美。
在许多牦牛帐篷边上,都停放着大卡车,据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富裕了牧民用来转移草场的运输工具。我们还看到几乎每个牧民家里都有一台摩托车,有的家里有好几台,既可以往来于草场之间,又可以作为代步工具,直接上公路。这里的牧民大多还穿着传统的藏袍,头上、腰间和手上都佩戴着各种各样的饰品。淳朴的牧民们对到这里参观的游客早已是习以为常了,十分乐意参观他们的帐篷,与游人们合影留念。我们在一家帐篷前停下车,邀请他们一起照个相,全家人欣然接受了。
圣 洁 的 纳 木 错 湖
在当雄我们的汽车沿着公路右转。翻过念青唐古拉山的山口,就来到了著名的纳木错湖。
纳木错湖是藏传佛教的圣湖,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也被称为天湖、灵湖或神湖,这里也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九月初的纳木错湖,风和日丽,碧空万里,湖水湛蓝,草地如茵。司机小韩告诉我们,纳木错湖的源泉是天宫里御膳房中的琼浆玉液,湖水即是圣水,是不可以触摸的。因此,我们虔诚的站在湖畔,注目着波光浩渺的湖水,似梦如幻,让圣洁的湖水荡涤我们的心灵。
据当地人介绍,每年都有许多人到纳木错来转湖,大约用7~10天,徒步行走300多公里,维护转上一圈,完成自己的心中朝圣之路。这使我想起了最近读过的一本小说,即王晓方的《外科医生》,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外科医生,在非洲巡回医疗期间,为一名爱滋病患者做手术时,不幸感染艾滋病毒,在其生命垂危时,他的恋人为他祈求平安,前来转湖。不幸在途中遇难。恋人的行动使外科医生的灵魂再一次得到净化。小说中这样写道,“令人心静的纳木错湖,连夜晚都是蓝色的,天边的蓝倚着念青唐古拉山,宁静而壮阔,明亮的月光映得湖水波光粼粼,微风吹过,湖边的经幡随风飘扬……”。他们双双正是在这神圣的湖光山色中完成了心灵的轮回。这就是圣洁的纳木错湖,人们心中永远的神湖。
走 进 圣 城 拉 萨
怀着对纳木错湖的流连忘返和依依不舍,我们驱车回到了当雄,沿着青藏公路前往拉萨,前往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前往早已令人神往的圣城拉萨。
拉萨之所以被称之为圣城,不仅仅是因为拉萨在藏语中是“圣城”或“佛地”的意思,更是因为千百年来它一直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被藏族人民奉为永远景仰的朝圣地,是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寄托。
从当雄到拉萨,路越来越好走,路面宽阔,路旁绿树成荫。途中路过羊八井地热田,这里常年从地下向上喷涌着炽热的泉水,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地热资源,其中羊八井地热电站,是西藏引以为骄傲的,利用地热资源效益显著的,海拔最高的地热电站。走过了青藏公路上最后一座大桥——拉萨河大桥,路边的建筑渐渐地多了起来,许多既有民族特色,又很时尚的居民住宅,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郁郁葱葱的树丛中,向人们展示着拉萨的新面貌。
我们来到拉萨的时候,正值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雪顿节。走进城区,沿拉萨河河谷而建的拉萨,在雪山的怀抱中,沐浴着秋日里金灿灿的阳光,到处都是暖融融的,洋溢着节日气氛。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潮如涌,市井上生意红火,人们忙碌着,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布达拉宫、大昭寺四周转经的人们,手持经筒,口念箴言,潜心地回转着。在大昭寺前,我们还看到了几位磕长头的朝圣者,一步一叩头,每个动作都是那么准确、到位、认真,一丝不扣。迎面走来几位藏族青年,肩宽体魄,身材高大,盘在头上的长辫子系着鲜艳的红带子,高鼻梁、大眼睛、深眼窝,脸型如同刀削的一样,棱角分明,表情自信而刚毅。小韩告诉我们,这就是西藏的康巴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出发时我们对西藏的安全形势还有些忐忑不安,来到拉萨所看到的西藏,到处是那样的祥和、安宁,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在拉萨我们只停留了两天,先是去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不只是一个参观的景点,更是一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博物馆,是屹立在世界屋脊的神圣而又神秘的象征。拉萨的平均海拔是3700米,在这样高的起点上攀登布达拉宫,考验着我们的虔诚和意志。我们沿着陡峭的阶梯,忍受着高原反应,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登,终于攀上了金顶,站在了令人仰望的高度。在大昭寺,我们再一次领略了藏传佛教和藏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了藏族古建筑精美和深邃,寺内千年不灭的酥油灯,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什么是“神圣”。
在离开拉萨前往机场的路上,有几段路与雅鲁藏布江平行,望着波涛滚滚的雅鲁藏布江,我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风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雪山啊闪金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声传四方。”因为这首歌真实地反映了西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此次西藏之行的收获和感悟。
- 作者:杨连地
- 链接:https://yld.netlify.app//worka/article001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