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我们来到了西沙
圆梦西沙
还是在年轻的时候,一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让我们对遥远的西沙群岛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什么时候也能去一次“云飞浪卷”的海疆,亲眼看看“南海明珠”的西沙,当时几乎是似乎是一个望尘莫及的梦想。没有想到,海口开通了发往西沙的邮轮航线,让我们梦想成真。3月15日,我们登上了开往西沙的邮轮,奔向了祖国的宝岛——西沙群岛。
最初报名时,我们被告知因为邮轮要在远海航行十几个小时,担心年龄大的人承受不了海上的颠簸,晕船造成身体不适,甚至出现危险,所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谢绝报名。我和老伴儿都已经六十七、八了,这可能是我们去西沙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在三亚的战友富家柱几次跑到旅行社说明情况,并拿出了近期我们去贝加尔湖,去南非的照片,证明我们的身体状况没有问题,最后,在我们签署了因身体情况出现问题与旅行社无关的免责协议后,同意我们参加了此次西沙之旅,圆了我们盼望已久的西沙梦。
我们乘坐的“椰香公主号”从海口秀英港出发。这是一艘用滚装船改造的邮轮,是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购进的二手船,据说总吨位9000多吨,船上设有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客舱,客位150人左右。我们买的是船上最低等的舱位,8个人一个客舱,整洁也很宽敞。当天海面上刮着三、四级风,海浪有一米多高,船身在风浪中有些摇晃,或许是因为精神紧张的缘故,开始我们都觉得有些不适,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头重脚轻。过了不长时间,这些状况就渐渐地消失了。邮轮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劈波斩浪,深蓝色的海水在船舷边涌起雪白的浪花,成群的海鸥追逐着船舷,与我们同行。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乘船出远海,我们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样蔚蓝色的海水,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晚上船长在餐厅举行欢迎宴会,给浪漫的旅途又增添了许多温馨。



经过十九个小时的航行,第二天的中午,我们的船离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越来越近了,远远望去,海天之间,出现了几道白线,那就是西沙群岛的岛礁,远眺这些岛礁,每个岛礁都被海水围成是一个巨大的光环,中间是白色的沙洲,外围着翡翠色的海水,再往外是湛蓝色的深海,一环套着一环,在阳光下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波光粼粼。
西沙群岛分为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由22个岛屿、7个沙洲和十多个暗礁组成。我们即将登上的是永乐群岛中的三个小岛。
第一个岛礁叫银屿岛。银屿岛是一个礁石岛,岛上的面积不大,布满了礁石和沙砾。岛上有一些渔民搭建的木板屋,还有一处是银屿岛居民委员会。岛上的渔民常年在这里进行深海捕捞,并且为前来旅游的游人提供鲜美的海产品,刚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鱼虾螺蚌,就地烹调,正宗的海鲜香味四溢。我们忙着拍照,无暇尝鲜了。在岛上偶尔可以看见几株绿色植物,在海风中顽强地生长,有了绿色荒芜的小岛增添了几分生气,这些植物都是这里的渔民种植的,他们以岛为家,一边守岛,一边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第二个岛屿是鸭公岛。鸭公岛是一个典型的珊瑚堆积成的小岛,整个岛上堆满了珊瑚,奇形怪状,白花花的一片。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岛上行走,生怕踩坏了这些纯天然的艺术品。


在鸭公岛上,全船人员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个人都充满了庄严和神圣,“西沙,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爱国主义的情怀油然而生。






第三个岛屿是全富岛。全富岛是一个沙洲岛,全岛都是白沙,站在蓝天、碧水、白沙之间,每个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净化和洗涤。
潭门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因为预定好了3月15日去西沙的船票,3月7日我们提前几天先飞到了三亚。以前曾经去过海南,从海口到三亚沿着东线走过一次,这一次最想到海南岛的腹地走一走,看看到海南岛的热带风光和风土人情。在海南的兵团战友孟光敏、富家柱等事先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行程,争取让我们利用最短的时间,游览到更多的地方。到达的第二天,我们租了两台车自驾,开始了在海南岛的纵深自由行,第一站就去了位于海岛东南沿海的潭门。
潭门,琼海附近的一个不太大的渔港。它与博鳌毗邻,名气虽然远没有博鳌大,但是潭门厚重的历史渊源,潭门人在开辟南沙群岛,捍卫和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是任何一个地方不可比拟的,这也是我们把海南岛行程首选潭门的原因。


三亚到潭门100多公里,开车不到两个小时。早晨出发,先是顺路去了“兴隆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午就赶到了潭门镇。
潭门的昨天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据史料记载,潭门人的祖先们自宋代起,便远航西沙、中沙和南沙捕捞海珍品。最初渔民们凭着经验,看天上的日月星辰,看海水的颜色,识别洋流,寻找可以停靠的岛礁,并为这些岛礁一一起上了名字。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潭门前往三沙海区的路线图,这就是被文昌、潭门渔民们代代相传的《更路簿》。《更路簿》不仅记载了潭门到西沙、南沙每一个岛礁的航路,岛礁之间的大约距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为每一个岛礁命了名字。渔民间的《更路簿》版本不尽一样,但是对三沙岛礁的标记却大体相同,成了记载三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潭门和三沙紧密相连,潭门是潭门人陆地的家,西沙、中沙和南沙是他们海上的家,没有潭门就没有今天的三沙,在某种意义上,是潭门的渔民们为中国划最早记载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领水。

潭门的今天是美好的。在潭门渔港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幅巨幅照片,是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潭门时,主动邀请了20多位渔民拍下合影。在参观了刚从南海捕捞返回的渔船时,习近平总书记听了渔民们讲述他们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事迹后说:“我很受感动,你们都是好样的”。照片上总书记和渔民们笑的是那样洋溢、畅快,这应该是总书记对潭门人历史和现在的最好的褒奖吧。

潭门渔港是一个狭长的河口,港湾里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船,樯楫林立,旗帜飞舞,不同的旗帜标识着不同的渔船船籍地,其中一些挂着黑色旗的渔船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我们问了当地的渔民为什么会用黑色的旗,得到的答案再简单不过了,黑色的旗帜多用于海上作业的标记,目标明显。港湾中部有一处古色古香的牌楼,牌楼上写着“潭门故事”四个大字,这里是潭门的老渡口,渡口上车水马龙,等着接运海产品的,准备给渔船补充给养的,忙碌着的人们每天都在这里续写着潭门的故事。



有人说潭门人是不捕鱼的渔民,他们远涉重洋,在三沙海域潜水作业,专门在珊瑚礁中捕捞海珍品,砗磲就是其中的一种。当时砗磲加工业已经成为潭门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在潭门的主要街道,销售砗磲工艺品的店铺随处可见。砗磲是生存于热带海洋珊瑚礁中的双壳贝类,寿命可超百年,大的直径近两米,重达500公斤。传说砗磲为佛家七宝之首(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被誉为驱魔辟邪的宝物,佛家高僧手持的佛珠多是砗磲,清朝六品以上的官员顶子上的珠子用的是砗磲,二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佩戴砗磲做的朝珠。开始潭门人是砸壳取肉,后来发展成为用砗磲壳作为雕刻原料,加工成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我们有幸参观了一个加工砗磲的作坊,门前堆放着许多砗磲贝壳,室内十几位工人研磨砗磲珠子,并且给每一颗珠子钻上孔。走廊里,庭院中,到处放着加工好的砗磲珠,前来上货的商贩用编织袋装,上称称重,一派忙碌的景象。



潭门人的明天充满着希望。过去,潭门人一年中仅有一个去三沙的航次,加上原始简单的捕捞工具,基本上保持了海洋的生态平衡。然而,随着大吨位船舶的投入,先进捕捞工具和精确定位系统的应用,已经威胁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延续。为此国家对珊瑚礁和寄生的海珍品实施了重点保护,潭门人曾一度陷入了纠结和迷茫。据悉,有关海洋生物科研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人工养殖砗磲的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我们期盼着新技术的早日推广和应用,以砗磲为主要产业的潭门人,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雨中的兴隆热带植物园
我们来到兴隆热带植物园的时候,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植物园三面环山,雨雾中的山峦若隐若现,烟雨蒙蒙,气势磅礴。青山绿水,空气格外清新,难怪有人说,这里是地球上负氧离子最高的地方之一。兴隆热带植物园是中科院农业香料饮料研究所选定的,专门用于收集国内外热带亚热带植物(作物)种质资源的基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归国华侨开发建设的。
当我们走进自然保护区的热带雨林时,小雨悄然停了下来。雨后的热带雨林到处都是湿润的,茂密的热带亚热带雨林,数不清的植物(作物)种类,让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高高的槟榔树,茂密的橡胶林,挺拔的椰子树,在微风中摇曳,不时有树叶上含着的雨滴随风飘落;灌木丛中,奇形怪状的各种叶子上滚着晶莹剔透的水珠,翠绿的格外生动;火红的三角梅艳压群芳,随处可见;雨滴落在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晶莹剔透,水晶般的珠串镶嵌在花蕊上;小雨给潺潺流水注入了新的活力,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湾湾荷塘,荷塘里雨打浮萍,荷花绽放。海南岛热带雨林是物种孵化的温床,在兴隆热带雨林,我们看到了许多种质培育实验基地,咖啡种质圃是咖啡种质资源保存的基因库,具有保存和培育优良品质的功能。香草兰是食品香料之王,这里的试验栽培基地,积累了引进、栽培、植保和加工等产业技术。这里的胡椒园也是胡椒养分综合管理的试验基地。兴隆热带雨林正在演绎着现代物种演化的进行时。




兴隆热带雨林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绿色宝库,椰子、槟榔、菠萝蜜、胡椒、苦丁茶,还有各种香料,其中槟榔树就是海南黎族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邓丽君有一首歌唱到:“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苏东坡曾写诗曰:“红潮等颊醉槟榔”,据说海南的黎族只有在迎接贵宾或婚庆等重要时节才会把槟榔摆上筵席。《崖州志》记载:“男方用锡盒盛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由此可见,槟榔在海南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槟榔“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可见在高温潮湿的地理环境里,为什么我们会亲眼看到许多海南人在街头上满嘴红沫,口嚼着槟榔了,所谓的槟榔瘾,其实就是海南人自我保护的一种需要,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是一个比较爱喝咖啡的人,却从没有看到过生长着的咖啡。在这里我亲眼看见了咖啡树,婀娜多姿的树冠,白色的小花,棕色的咖啡豆,如同一杯刚刚研磨出来的咖啡一样,清香而又淡雅。兴隆是我国一个著名的咖啡生产地,兴隆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而且略带一点果味,是咖啡中的上品。它是早年归国华侨引进的品种,在这里培育种植的。据说在东南亚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潮州粉条福建面,海南咖啡人人传”,周恩来总理喝了兴隆的咖啡,称赞道:“兴隆的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好喝”。据说兴隆咖啡的产量比较低,海南市面上卖的所谓海南咖啡多是云南或越南生产的,只有在这里才能保证买到纯正的兴隆咖啡,而且价钱还比较便宜,所以我当即买了10包,要不是因为怕增加下一步旅程的负担,一定会多买一些的。

走进五指山
沿着海南岛中线,我们的汽车盘旋在通往五指山的山路上,深入的海南岛的腹地,一个个黎族的村寨从眼前掠过,椰树林、香蕉园、绿油油的水田和那些质朴的民居,组成了一幅幅田园诗画。进入五指山区,我们发现路边一个岔路的指示牌指向了“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大家商量一下,决定进去看看。从国道上下来,汽车辗转在崎岖的山路上,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了好几股岔路,问过了当地的老乡,翻过一道山梁,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琼崖纵队司令部的旧址,山坳里有一座新建的“琼崖纵队首次党代表大会纪念馆”,可惜没有开馆。纪念馆门前一棵高大的木棉树,木棉花开得正旺,飘落在纪念馆门前的空地上的木棉花,映衬着红顶黄墙的纪念馆,把纪念馆装点得格外庄严肃穆。木棉树下有一块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纪念碑,有人在纪念碑前摆放了几朵木棉花,我们也捡了几朵恭敬地献了上去。战友孟光敏即兴赋诗一首:“英雄花开木棉红,琼崖纵队在林中,山峦叠翠革命苦,抚今追昔奠英雄”。纪念馆的后面是一条弯弯的小路,顺着小路走进密林深处,树林里分布着几栋老屋,黑色的瓦片屋顶,褪了色的土墙,粗糙简陋的木板门窗,有几处就是当年琼崖纵队时的旧址。多数老屋已经没有人住了,村民们都搬进了新居,一栋新房住两家,每一家都是上下两层,当地的居民讲,新房子是政府专项拨款支援革命老区的,每一家新房大约需八九万元,个人家付一半。来这里的游人很少,我们只看见了三位徒步寻来这里找琼崖纵队旧址的老大嫂,看上去年龄都在六十岁上下了,从公路边走了两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地找到了这里,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份虔诚让我们深受感动。




五指山是海南岛上的第一高峰,因五座山峰形似五指,所以名为五指山。其中二指最高,海拔1867米。登山的路线有几条,登上最高峰需要七八个小时,我们选择了一条最短的路线,沿着峡谷寻找昌化江的源头。一路上峡谷幽深,重峦叠嶂,古树参天,藤萝密布,奇花异草随处可见。侏罗纪的古杉树,成片的野芭蕉林,大树上寄生草本植物,藤缠树、树缠藤交织在一起的奇特景象,展现着热带雨林独有的自然景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昌化江源头。眼前是一座山岭,一条瀑布从山坳里涌了出来,纤细的水流,飞流直下,在山脚下形成一湾深潭,潭水四周巨石纵横,潭水溢出石滩,汇聚成涓涓细流,流向山下,昌化江从这里起步,流向了海南岛的腹地。五指山是海南岛的蓄水库,著名的万泉河也是发源于五指山,从这里流出的河水滋养了大半个海南岛。
昌华江畔的木棉红
在海南岛的西北偏西,有一个叫做昌江的地方,因昌化江流经此地,故名为昌江。每年的阳春三月是这里木棉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木棉花把我们引到了昌江。我们赶到这里时虽然已经过了旺花期,仍然欣赏到了木棉花“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的英姿。
在海南岛木棉树随处可见,但是昌江的木棉比较集中,九架岭、排岸村、七叉镇等地的木棉景观,已经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山岭上、田野中、公路边,高大挺拔的木棉树,与绿树相衬,与水田相交,与黎村为伴,浑然一体,或是殷红一片,或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喜庆、鲜艳、生机勃勃。

在通往昌江的公路上,一株株木棉树从眼前掠过,火红的木棉花娇艳似火,仿佛游弋在画中一般。九架木棉道,是一段长约6公里的盘山公路,公路两侧的木棉树顺着山路一字排开,向前延伸。高高的木棉树没有树叶的枝头上木棉花绽放,不时有花朵飘落,在寂静的山谷里,掷地有声。每一棵木棉树的周围,都洒满了飘落的木棉花,花开花落的意境,把九架木棉道装点得惟妙惟肖,别有一番韵味。在九架木棉道的路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段公路修建的经过,特别说明了是一位公路道班的老班长,带领大家最初在路两旁种下了一排排木棉树,以后又经过几代路养人的辛勤抚育,才有了现在的景观山路。




傍晚,我们住到了昌江,放下行李就驱车前往附近的排岸村,第二天一早又去了霸王岭下的七叉村。排岸村正对着一条小河,横在村前的一条乡间土路向村寨的两侧延伸,这是一条观赏木棉花的景观路,木棉树上的木棉花大多已经飘落了,星星点点的几朵木棉花,依然顽强地怒放,粗壮的干树枝,拳头大的花朵,坚守着报春花的职责。太阳渐渐西下,远山的落日,水田里的太阳余晖,晚霞中的木棉树,水田里劳作的农夫,小河边的倒影,勾勒出一幅黎村水乡的木棉花画卷。七叉村四面群山环抱,村子坐落在一块平坦的盆地,远山碧绿青翠,近前水汪汪的稻田里,农民正忙着插秧,木棉树散落在青山绿田之间。战友孟光敏随即又赋诗一首:“昌化江边七叉村,茅屋隐藏木棉中,白鹅几片浮碧水,山色青翠点点红”。

离开昌江之前,我们余兴未尽,又跑到了昌化江边的一处观景平台,遗憾的是,这里的木棉花已经全都落了,望着江对岸一排排挺拔的木棉树,光秃秃的树干上没有了木棉花,也没有长出树叶,树干的倒影映在碧绿的江水中,我们努力想象着,木棉花盛开时的场景:木棉花开红似火,昌化江水绿如蓝。这时一艘小渔船划开江水驶向远方,平如明镜的江面上荡起阵阵涟漪,我们顺势拍下来这一景象,多少弥补了心中的缺憾。
在海南,在昌江,木棉花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木棉树也被这里的人们誉为英雄树。关于木棉树还有一段壮美的故事,传说古时候的五指山有一位叫吉贝的英雄,他多次率领黎族人民抵御外敌,屡建战功,深受人民的爱戴,后因叛徒出卖,被围困在大山上,身重数箭,仍屹立在山巅,身躯化为一株木棉树,箭翎变为树枝,鲜血化作了殷红的木棉花。观赏木棉花,不仅仅是在欣赏美丽的景色,更是一种熏陶,一种心灵的陶冶,正如昌江本土词曲作家写的《昌化江畔木棉红》唱的那样:“木棉花,你为什么这样红,蓝天赐你灵气,大地润你娇容,你诗般的花语昭示我,珍惜春光,珍惜眼前人,珍惜幸福红……”。
- 作者:杨连地
- 链接:https://yld.netlify.app//worka/article010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